教育部: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2025年02月20日

        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月1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本次发布的新标准共758项,覆盖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1434个专业的52.9%,涉及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同时,新标准覆盖10.1万余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82.1%。
        新标准主要有哪些特点?具体来看,新标准聚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民生紧缺领域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因素与行业需求的外部因素紧密衔接,努力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例如,本次修(制)订了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航空智能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标准,智慧农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相关专业标准,智能物流技术、工业节能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标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民生紧缺领域相关专业标准。

        同时,新标准强化了对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新标准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下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新要求,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的职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

        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新标准要求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60%。综合考虑中职学生学业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明确校外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同时加强校内实训教学。

        在职业本科学生取得学位方面,新标准提出,引导职业本科学校围绕能力培养科学确定取得学位要求,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此外,新标准提出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新标准还明确支持学校自主设置专业课程,这为学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空间。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职业学校认真执行新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